首页>生活 > 正文

60年,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书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2023-04-07 22:39:4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尔及尔4月7日电 题:60年,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书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1963年4月6日,一支中国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辗转10天,经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拉巴特,最终抵达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伊达市。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架起中非友谊桥梁。


(资料图片)

奉献: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救死扶伤

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据第27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赛伊达分队队长雷利荣介绍,每当沙尘暴来袭,就算门窗紧闭,沙尘暴过后“屋里沙尘都有几毫米厚”。因日照极强,气候干旱,当地蔬菜种类非常有限。

“当时,除了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当地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1965年到赛伊达参加援外医疗队的86岁湖北医生薛进回忆说。

像赛伊达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在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各个驻地很常见。不过,这并未让中国医务人员退缩。从踏上征程那一刻起,奉献就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

现年60岁的骨科主任医师涂大椿来自湖北省荆州市肿瘤医院。2002年至今,他先后参加6批援阿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累计工作12年。工作最繁忙时,涂大椿每天从早上8时值班到晚上10时,每月还要上10个急诊夜班,下班后除了喝水什么都不想干。

2022年1月,新冠疫情在阿尔及利亚肆虐。有一次做急诊手术时,手术室里包括患者和当地医护人员在内的其余5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名护士甚至在手术中途晕倒,涂大椿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完成手术。谈到这些苦和累,涂大椿却一脸云淡风轻。

在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西迪布宰德分队所在的驻地医院,彭夕华是唯一的麻醉师。她一人得干至少三个人的工作,每周工作时长超过72小时,在骨科、手术室和妇产科三个科室手术区来回奔走。最忙时,她一个上午接到37个有关手术的电话。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生仵民宪是河南省援非时间最长的医疗队员。从2001年起,他先后奔赴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援外,十多次感染疟疾。“医者没有国界,在哪里都是救死扶伤,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发挥我的专长,我觉得很有价值。”仵民宪说。

传承:责任、情怀和热爱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父子接力、夫妻共进、姐妹携手……将汗水挥洒在非洲大地上,有些队员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回来的。”西安市红会医院超声一室主任武翊纶3次参加援苏丹医疗队,在那里工作6年。武翊纶和他的姑父、姐姐和姐夫,4人共11次、累计21年“接力”援外。武翊纶说:“参加援外医疗队,既是我们医疗世家的传承,也是我自己的使命和义务。”

1980年,沈阿利出生时,祖父沈冬升正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为纪念、延续与阿尔及利亚的这段情缘,沈冬升给三个孙子分别取名“阿利” “小利”和“幼利”。2015年2月,沈阿利加入湖北省第24批援阿医疗队,追随祖父的足迹奔赴阿尔及利亚。

今年55岁的褚海林曾于2008年、2012年两次参加援助纳米比亚医疗队,2018年他再次主动请缨,作为第12批医疗队队长重返纳米比亚,妻子蔡小英也作为医疗队护士再次跟他走进非洲。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又来非洲,我想这是一种情怀,是对国家的责任,是对非洲的热爱,完全发自内心。如果下次还让我再来非洲,我还会来。”褚海林说。

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60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7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远和艰苦地区。

造福: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2年12月,作为中国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内科专家李阳为一名82岁的冈比亚患者成功实施了该国历史上首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当地政府官员、媒体和民众纷纷为他点赞。

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断手再植术、首例脑外伤开颅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60年间,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各国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用仁心仁术造福无数非洲患者,“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今年1月,在坦桑尼亚姆贝亚省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刚刚脱离气管插管的当地患者埃尔莎流着泪用斯瓦希里语向中国医生说出半个月来的第一句话:“谢谢。”不久前,埃尔莎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就突然丧失意识,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负责治疗埃尔莎的是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王亨带领的团队。埃尔莎转出重症监护病房的那一刻,埃尔莎的丈夫查尔斯泪流满面对王亨说:“你们就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在阿尔及尔市阿克龙医院的中阿中医中心,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的杨翊告诉记者,不久前,当地一名女患者带着27年前与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合影来找她看病,原来当年中国医疗队治好了这名女患者的踝关节扭伤。从此,这名女患者和她的家人一直都找中国医生看病,而中国医生从未让他们失望。

今年2月中旬,苏丹妇女茜塔拉-巴纳特·瓦基娅的女儿在阿布欧舍医院由中国医生施行剖宫产生下一名女婴。瓦基娅本人的3个孩子也是由中国医生接生,“中国医生技术娴熟,做手术安全”。

中国医疗队还无私地向当地医生传授医术。在阿尔及利亚塞提夫妇幼医院采访时,记者看到,来自武汉的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塞提夫分队队长朱涛用英文向当地医生和医学院学生讲授手术步骤,并在讲座后安排模拟操作。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多个非洲国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在非洲国家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友谊: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其中大多数患者在非洲。中国医生用真情和实干在非洲各国赢得尊重和爱戴,也收获了当地民众朴实真挚的友情。被患者和家属在路上拦下表达谢意,被邀请到当地民众家中做客并受到最隆重款待……非洲民众用最真挚情感表达对中国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

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郊外一个小山村,苍松环绕着一块被打扫得十分干净的墓地。长眠在这里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首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心血管专家梅庚年。1975年8月,梅庚年在考察疫区时因公殉职。

泽乌迪曾是梅庚年的患者,也是他的朋友。梅庚年殉职后,泽乌迪捐出自家院子作墓地,坚持为他守墓。泽乌迪去世后,女儿若娥多铭记父亲嘱托,继续为梅庚年守墓。“我会告诉周围的人这位中国医生的故事。”若娥多说。

冈比亚总统巴罗说:“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生对这个国家的爱与付出,对此我感激不尽。”

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说:“纳米比亚人民从中国医疗队的奉献中受益匪浅,医疗队技术精湛、敬业、勤奋,是纳中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

60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许多队员荣获受援国颁发的国家级勋章:贝宁三级镀金骑士勋章、中非共和国复兴二级荣誉勋章、赤道几内亚银质国家独立勋章、喀麦隆国家一级骑士勋章、毛里塔尼亚骑士勋章……

一枚枚勋章记录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凝结着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援非医务人员既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也是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他们继续在非洲大地上书写着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执笔记者:陈梦阳)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