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改革浇灌“科技之花” 世界热门
2023-06-11 09:33:3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中国证券报》10日刊发文章《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改革浇灌“科技之花”》。文章称,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来到本钢南芬露天矿、中国海油秦皇岛32-6智能油田、国家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见证了老国企通过改革创新正焕发出新活力,绽放“科技之花”。
露天矿山 释放重组红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占地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采场空间南北长3500余米,东西宽1750米,高差600米……从山间俯瞰,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的南芬露天矿气势磅礴,这里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铁矿,也是本钢集团主要的原料基地,其出产的铁矿石因低磷低硫的独特禀赋,被称为“人参铁”。
南芬露天矿储量巨大,能有效对冲国际铁矿价格波动,是提升鞍钢、本钢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矿山现保有储量约10亿吨,其中露天开采储量2.3亿吨,可开采至2037年。2037年转入地下开采后,还有近8亿吨储量。目前本钢51%以上的铁矿石出自这里。”南芬露天矿矿长李彬介绍。
在经过数道工序后,“人参铁”变成汽车用钢和家电用钢。走进本钢板材第三冷轧厂,一条条生产线正井然有序地运作,工人们在集控室对生产进行远程管控。该厂区能够提供国内最宽幅、最高强度汽车用冷轧板和最高强度汽车用热镀锌板。
2021年,鞍钢本钢重组完成,本钢成为鞍钢集团控股子企业。如今迈入重组后的第三个年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看业绩,2022年本钢集团完成利润总额10.2亿元,实现净利润4.89亿元。今年一季度,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四大类7项指标(利润总额、铁精矿、生铁、粗钢、商品材、投资计划完成率、可比价产值)均完成进度计划。
看生产效率,如今本钢板材冷轧总厂明星产线产能利用率达105%-125%,汽车板产能提升27%,外板合格率提高19.60%。历史上首次跻身国际一流汽车(奔驰)生产供货商平台,冷轧抗氧化免涂层热压成型钢新产品试制成功,填补世界空白。
看活力,“三项制度改革给了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职工更大平台。”本钢板材热连轧厂三热轧生产作业区一级技师郭鹏说,“比如,我徒弟是集团技术比武状元,通过此次三项制度改革竞聘到技术管理岗位,可以更好发挥他的长处。”
“一子落,全盘活。”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维以此形容鞍本重组后本钢集团的变革。杨维说,鞍本重组成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典案例,不仅重塑了我国钢铁行业产业格局,而且涉及央企重组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振兴等重大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我国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改革新路径,本钢也因此彻底摆脱持续多年的被动局面,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海上油田 推进智能化改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广阔的渤海不仅征服了文人墨客,还蕴藏了无穷的能源宝藏。
中国证券报记者搭乘直升机,从天津塘沽机场出发,经过40分钟飞行,海上油气平台便开始映入眼帘。在碧波万顷的渤海湾上,油气平台的黄色钢铁架构非常显眼。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八腿十二桩的“海上钢铁城”———秦皇岛32-6CEPI平台足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主要功能是处理从海底开采出来的原油,处理后的原油最终输送至渤海世纪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进一步处理。
据秦皇岛32-6CEPI平台总监孙昊介绍,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海上首个储量超亿吨的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含油面积41.27平方公里,总储量2.08亿吨,下设CEPI、CEPJ及渤海世纪号三个管理中心,油田自2001年投产以来,连续22年稳产原油超150万吨以上。2023年油田产量目标为201万吨。
智能化改造让拥有2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油田焕发新生机。2021年10月,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平台有400多个智能摄像头,26000多个数据采集点,24小时实时获取生产数据,每秒采集量多达10万余条,年数据量高达6TB。这些实时生产数据汇总形成大数据湖,实现预警诊断、主动优化和辅助决策等智能化管理。
除此之外,无人机和巡检机器人在油田日常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在秦皇岛32-6CEPI平台主配电间,巡检机器人能完成自动识别配电盘仪表状态、实时采集局部放电信息、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等工作。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生产技术日臻成熟,离不开改革带来的澎湃动力。中国海油党组宣传部副部长林建功介绍,中国海油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共130项举措,涉及10个部分、45条具体任务和72项具体措施。截至2022年10月底,所有改革任务全部完成。
增储上产这一中心任务有望取得新成效。据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有关负责人预计,2023年全年原油产量3340万吨,继续保持年增产5%良好势头,力争再发现1个亿吨级油田。
火电机组 向改革要动力
长226米、宽219米,为增加储煤量而采用单拱设计,沁阳发电分公司煤场内“黑色黄金”堆成数座小山,存煤量近38万吨,接近满仓,为接下来迎峰度夏做足准备。
2015年,沁阳发电分公司2×100万千瓦机组工程由国家电投河南公司投资建设,是河南省和国家电投“十三五”重点火电建设项目。但2021年沁阳发电分公司在投运后的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就亏损4.4亿元,2022年又亏损2.08亿元。
机制不灵活、分配欠合理、老职工不满意、年轻人没激情……和多数传统电力企业一样,暮气沉沉的企业亟待增活力、提效率。
改革犹如催化剂激活了企业发展新动能。一方面,在组织机构改革方面,企业管理“瘦身健体”增效能。“沁阳发电分公司实施组织机构瘦身,压减合并3个部门;实施中层干部瘦身,精简9人;实施管理人员瘦身,11名管理人员主动申请前往一线生产岗位。”沁阳发电分公司总经理乔永生说。
另一方面,发力薪酬制度改革,拉开收入差距。“沁阳发电分公司建立健全企业利润与收入联动、差异化分配、绩效包干和即时激励机制。改革后,同岗位收入差距达1.5倍,不同岗位收入最高差距达8倍。”乔永生介绍。
同时,积极推进降本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例如,沁阳发电汽轮机、发电机壳体均为特殊金属材质,需要专业防腐工艺,历年来在防腐这项工作上支出较大。为节约生产成本,公司汽机班组自主学习汽轮机、发电机表面防腐工艺,反复实验摸索油漆配比,仅花费2万元就完成发电机刷漆,工作效果达到专业队伍标准,压降成本近3万元,公司按照增利金额的40%进行了奖励。
此外,加快智能化转型也是提升效率重要一环。在智能化验室,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摇匀、开瓶、取样、称量、装样等操作。沁阳发电分公司燃料质检部智能管控专工张严介绍,机器人化验可代替人员完成发热量、水灰、挥发分、全硫、元素分析等分析项目,每8小时可完成30对煤样的化验任务,是人工化验效率的2倍以上。
一系列改革为企业带来发展红利。今年1-4月,沁阳分公司累计盈利3638万元,同比减亏1.04亿元,创三年来同期盈利最高纪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