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 > 正文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新动态?一起探访

2023-08-20 20:56:47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久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勾画了一个新目标,打造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现在,一台新能源车,从设计到生产、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完成,我们跟着总台记者一起去看看新能源车的生产线。

新能源车生产线揭秘


【资料图】

在长三角新能源车的“造车版图”中,上海一直是生产的核心地。设计、研发,可靠性测试,这是汽车生产企业的机密核心。

总台记者 俞翔:这里是汽车的设计中心,据说这后面有很多保密的地方。

设计中心是车辆制造的灵感起源之地,也是机密程度最高的地方,建模手绘,用数字工具,一辆车的雏形就出自这些年轻人的天马行空。最让人意外的是,从图纸落到真车的第一步,居然像艺术家做泥塑一样雕刻出来的。根据精细到毫米的油泥雕塑,车辆的零部件被一一定制,随后就是样车组装。

上汽某样车试制科高级经理 周立:这里就是新能源车的试制车间,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每一款新产品每一辆新车,它的第一辆样车诞生的地方就在这里。

样车在上海被打造出来,之后就是零部件的生产。新能源车最重要的零部件就是电池,而这家车企的电池供给在安徽桐城,一个以新能源车电池生产为主要产业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地。

新能源车的动力“心脏”

总台记者 刘军:我手上的这两种黑色粉末,其实就是新能源电池的两种主要材料,这个叫石墨,是电池的负极材料,这个叫磷酸铁锂,是电池的正极材料。这些黑色的粉末是如何变成电池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检测合格的原料,在加入多种化学药剂后形成浆料,然后被均匀地喷涂到薄薄的铝箔上,经过辊压和烘干,成为一卷卷像布料一样的电池电芯的正负极片。这时,就到了电芯结构成型的关键环节——卷绕。

安徽省桐城市某电池企业电芯生产总监 徐涛:我们卷绕工序做出来的电池就是这种圆柱体,它的构造就是一层隔膜一层正极片,再一层隔膜一层负极片。把它卷起来,卷成这样一个圆柱形。

完成卷绕后,再经过安装外壳、注入电解液、密封等环节,一个完整的电芯便被制造出来。随后,这些电芯被安放到一个个模块中,通过导线连接成一个个电池模组,它们就是新能源电池包的基本能量单元。下一步,这些电池模组就将按照不同车型的要求,被组装成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电池包。

动力“心脏”顺利下线后,就将发往江苏南京的整车生产企业。除了电池之外的零部件生产,到最后的整车组装,都将在这里完成。

整车组装最快8小时 满足个性化定制

总台记者 汤涛:这家工厂位于江苏南京的江宁区,每辆车经过280道工序以后,最快8个小时,即可完成整车下线。在这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以一台SUV为例,它所使用的零部件是1500个左右,客户在选车的时候,可以选择车内饰、外观等23个小项,进行自由组合,从客户下单到提车,最快只需要21天即可完成。不同车型的混线生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满足,这对柔性生产要求很高。这也是这座灯塔工厂的秘诀所在。技术人员告诉我,他们是通过智能化体系,保障生产的准确和高效。

随着新能源车智能化的提升,各种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应运而生,怎么让这些技术和车辆融为一体呢?软件的升级放在了浙江永康。

自动驾驶辅助技术:让驾驶充满更多可能

总台记者 冯小洁:打开车窗。打开空调。现在的新能源车都非常智能。这辆车是刚刚完成了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一个升级。所以我们这些功能都是怎么样来实现的?

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驾驶研发工程师 姜欢琦:像今天的这台车子车上,常规的话会配备我们监测的一些PC。这些会监控我们的车内所有的数据。七个摄像头,包括五颗毫米波雷达。这些数据,会回传给到我们后台,针对这些漏洞我们会做一些分析,做一些优化。

在上海完成新能源车的设计和样车制造,在安徽桐城配上电池,在江苏南京实现整车下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智能软件进行测试。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完整生产链。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5万辆,长三角地区产量约290万辆。

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 通江达海高效运转

上海洋山港是沪浙一体化的代表。洋山港与长江口的外高桥港区一起,创造了上海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纪录。一体化协同发展,创新联动接卸等措施,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今年上半年,上海港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达27.9万辆,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五成多。

在上海南港码头,一辆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正以每分钟3台车的速度装船。

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 俞添乐:我们对车辆停放的要求是,前后不超过30厘米,左右不超过10厘米,这样能最大化利用我们的舱位。像7万吨级别的滚装船,一般最多4000辆到5000辆车。

1月至7月,从这里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达14万辆,增长超过80%。为了确保通关零延误,海关开辟了绿色通道,做到出口查验即查即放。

上海洋山海关物流监控五科副科长 陈永华:我们专门加强了与港区和企业的沟通,设立了预约查验的通道和机制,确保企业有任何查验计划,我们可以优先安排人员来保障查验作业,优先进行验放。

便利的通关措施,遍布全球市场的航线,再加上码头高效地运转,让长三角地区不少汽车出口企业都青睐上海口岸。根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火热。1—6月,上海口岸“新三样”产品出口2478亿元,同比增长74.7%,出口值占全国46.4%。

在洋山港三期冠东码头,两艘大型远洋集装箱船中间的这艘小船,是来自江苏太仓港的快航班轮,它刚刚完成200多个集装箱装卸。通过水路完成“水水中转”,将这些集装箱装上远洋货轮出口海外,无需转关申报或仓储停留,实现了联动接卸。

除了太仓港,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独山港、安吉港和安徽芜湖港,也都实现了“联动接卸”。

上海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副科长 吴坤飞:联动接卸就是将内河港口视作上海港的延伸,实施整体监管。进出口货物通过驳船,在各港口之间水路运输,手续办齐之后,在洋山港直接实现提离或放行。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通过“水水直联,多港互动,内河承接,洋山装卸”,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实现了以洋山港为远洋枢纽港和长江内河港口为支线港的一体化运营,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港口群一体化运作效能,今年1—7月,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共完成进出口25.4万标箱。

元荡湖两地联合治理 共建生态岸线

长三角区域内的河网密布,难分彼此。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其中,涉及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的环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将在今年全线贯通。下面就跟随总台记者去现场看一看。

总台记者 毛俊:这里是苏州吴江和上海青浦交界处的元荡湖,我所走的这座步行桥总长585米,它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网红打卡地。除了因为秀美的风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现在我依然是处在上海境内,但是当我继续往前走,穿过这一行字幕,我就进入了苏州境内,步行跨越两座城市。没有任何陌生感。这座步行景观桥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座跨省级行政区的步道桥。在旁边,还有连接上海苏州两地的公路桥和沪苏湖铁路桥也都建设好了,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元荡湖水域面积约12.9平方公里,其中4/5属江苏吴江,1/5在上海青浦。过去,由于苏沪两地因为行政区划分割,元荡湖面沿省级行政边界线被毛竹和网子做成的障碍物分隔开来,渔民围网养殖也破坏了自然生态。各经济效益向前争,环境治理向后躲,湖水的水质曾经常年停留在Ⅴ类,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元荡湖治理从“各扫门前雪”向共商、共建、共享转变。

比如,两地工作人员实现了联合巡河、管护、治理。元荡湖生态岸线的相关建设,包括我所在的这个公园和步行桥,也是两地统一审批、接力建设起来的。目前元荡湖水质已经达到国家考核目标,生态岸线占比超过80%。在湖心的位置有一处水草聚集区域,船是不会靠近的,这是人为划定的水上鸟儿的保育区,能看见不少水鸟在那里嬉戏飞翔。镜头拉近,有的鸟儿已经在这里筑巢产卵,把家安在了元荡湖,水质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现在,元荡湖,在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水源涵养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推进。

联保共治 携手守护蓝天碧水

江苏、浙江、上海交界地带河网密布、湖荡纵横。过去,因为责任不清、机制不顺,跨界河湖一直是个治理难题。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推进,针对跨界河湖的治理,三地开始了联保共治的探索,从以前的“各顾各”,变成了现在的“一起管”。下面,我们通过一条流经三地的太浦河,看看联保共治之后,协同治水的新变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 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 沈晓华:像这样一小棵水葫芦它一天的长幅基本上在1到2厘米。

全长近58公里的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流经苏州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三地。盛夏时节,连续高温让河里的水葫芦快速生长,沈晓华每周巡河的频次也随之增加。他负责的这片水域地处江浙沪交界地带,巡河过程中,发现有水葫芦堆积,沈晓华在微信群里传几张照片、一条消息,就能发起一场跨省治理行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 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 沈晓华:白色的打捞船是上海的。然后稍微矮一点的中间那艘,它后面写着“浙嘉善”的,就是浙江的。因为抢时间,短时间内把这一堆全部打捞完,它就不会到下游去了。

如今像这样的联合打捞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就在五六年前,捞这些水葫芦,还属于“各顾各”的状况。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陶庄镇湖滨村党委书记 杨建国:以前就是你捞你的我捞我的。今天如果风往那边吹的话,赶一下吹过去好了这里没有了,以前是有这个现象。

漂浮的水葫芦,只是太浦河治理中看得见的问题,但追根溯源,矛盾的根子还在于看不见的机制。太浦河西接太湖、东至黄浦江。对于上游的苏州来说,是太湖行洪通道也是航道,过去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对于下游的上海来说,太浦河又是饮用水输水通道,水质要求在三类水及以上。不同的功能定位,带来不同的监测和管护标准。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通过首创的“联合河湖长制”,推动包括太浦河在内的47个跨界水体协同共治,成为破局的关键。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务服务中心主任 刘旭东:首先是我们的村级河长先坐到一起,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我们再催生了就是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还有联合治理这“五大机制” 一步一步实践出来的。

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杨湾村党总支书记 雪落漾村级联合湖长 倪红慧:没有开始联保共治的时候,大家就像是普通人一样。联保共治了以后,大家就感觉像一家人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转变过来了,就是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三地水务部门通过机制创新,从“各不管”到“一起管”,目前已经任命300多名联合河湖长。联合治理的范围覆盖示范区所有交界河湖。同时在日常养护标准,资金标准上也实现统一。在诸多联合举措下,目前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所有河湖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

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 顾纯静:最直观的变化,我们最早2017年的时候,水葫芦的打捞量能达到35万吨全年。截至今年,我们现在粗略统计了一下打捞量在6000余吨,我们的水环境面貌变好了,我们的水更清了。

公共服务“软联通”推动民生服务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在硬基建的基础上,一系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层面的“软联通”项目也在加速推开,特别是毗邻地区的共建共治。江苏省南京市毗邻安徽省马鞍山市,最近几年,两地在民生领域做了不少跨省共建的尝试,为毗邻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江苏省南京市丹阳镇居民 彭成宝:我是江苏南京人,我现在店开在安徽。我在菜市场里面工作三十多年了。

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镇居民 范情:我是安徽人,我在江苏这边上班。

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镇居民 徐新梦:两个镇的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去玩这样子,基本上生活得都差不多。

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镇居民 夏光生:我们这边都是一个丹阳,不分安徽江苏都是丹阳镇。

总台记者 王宁:您可以看到南京和马鞍山之间的边界线曲折交错。于是两地的派出所就建设了这座“两省一街警务室”,共同来办理业务。“进一扇门,办两省事”,让两地八万多群众方便了许多。

眼镜店主 梁益礼:以前3号楼是租的房子,现在不是自己买了个房子,所以说以后就会比较固定就住在这边了。

马鞍山市丹阳派出所民警 俞泓:那挺好,有自己一套房产,那回头你的居住证地址,回头我就帮你们从信息里面给你们变更掉了。

眼镜店主 梁益礼:可以可以,好的。

眼镜店主 梁益礼:我现在店是开在江苏这边的,南京这边,居住现在是安徽。现在都到一个地方(警务室办业务)就不用来回走了,那时候大概得跑一个星期能办完,现在就这么一天,多的就两天就给你办完了。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徽丹阳镇隶属马鞍山市博望区。这两年当地与南京市实现了共享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上千户家庭因此受益。水务一体化建设让这里约16万居民喝上了南京输送的自来水。当地的公交车也直达南京市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双城生活。

安徽省马鞍山市居民 邓树成:工作在南京,基本上是每天都来回。来回两个半小时左右。听说要通地铁了,如果通了地铁之后可能就半个小时基本上就能一个来回了。

马鞍山宁马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 何耀: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民生共享等方面推动江宁、博望两地深度融合。

公共服务提升“一窗通办”变成“通办通取”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共享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今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里的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兴嘉善县打通了更多部门的后台数据,将“一窗通办”的服务升级为“通办通取”。那么,“通办通取”到底能办什么?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到浙江嘉兴,去看一看。

家住浙江嘉兴嘉善县的王志强一直从事运输行业,今年,他计划在江苏拓展业务。这两天,他来到嘉善县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办理他在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新公司的营业执照。

企业负责人 王志强:以前最起码七八天时间,跑个三四趟才能拿证。

“一网通办”专窗工作人员在接到王志强网上提交的相关材料后,开展并联审批,不到半天,王志强就领到了新公司的营业执照。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还告诉他可以同时办理新公司的交通运输许可证。

企业负责人 王志强:包括在吴江区办理,他们工作人员也可以后台联系,直接在这边就可以拿证。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网通办”的窗口正不断升级。以嘉善县为例,2018年,王先生如果要在江苏开公司,浙江嘉善“一网通办”的窗口只能受理他的相关资料,之后将资料寄到江苏,江苏审批完成后,再邮寄回来。2021年,“一网通办”升级,王先生在嘉善完成事项申请,数据传输至江苏后,相关部门即时审批,之后将营业执照邮寄回来。今年6月,“一网通办”再次升级,王先生在嘉善完成事项申请后,可以当场领取营业执照,不仅如此,后续经营所需的其他部门的许可证也能够一并办理,无需重复提交材料。新模式的背后,是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多部门协同,打通后台数据才得以实现的。

嘉兴市嘉善县政务数据办总工程师 潘高峰:我们目前推进跨省证照联办通取这项改革,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证照联办通取。

现在,在长三角地区,不仅企业事项办理便捷,服务群众的一些举措也在不断改革。

总台记者 梁烨:办理证件拍摄照片,可以说是我们老百姓在生活当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一项服务了。那么在嘉兴率先推出的一窗通拍,在这里拍摄的一次照片就可以同时满足出入境规格,身份证规格和交管规格的照片。

12种规格、三种底色,一张照片可以办理19个部门的201个政务服务事项。现在,“一窗通拍”正在辐射至长三角其他区域,助力政务跨省市通办、涉企服务、人员跨省市流动等。

政务服务“跨界联通”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跨省户口网上迁移,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全程网办,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等各类公共服务,不仅为区域人才流动按下了快捷键,也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江苏市民 谭强然:以前需要这种无房证明,要特地请假,坐车回去把这个证明打过来。现在就抽个时间过来,就直接可以办理。这个真的是感受特别深,现在对我们这种外地人来说,在这里真的是很方便的。

浙江省嘉兴市某企业员工 程欣:公司里医保卡是在桐乡办理的,后来去上海去看病的时候就直接打个电话办好了以后,我们就在上海直接办理医保结算,就是一站式很方便,出院了直接结算了。给我们老百姓增加了很多便利,不用老是为了这个报销跑这跑那的。

浙江嘉兴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总监 夏建峰:我们跟复旦大学的老师在合作,然后就是浙江省政府,浙江当地的企业帮我们联合了把这个课题给拿下来。

江苏居民 郑女士:以前我是坐班车,知道有这个公交了,我就没坐过那个班车了。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3路公交司机 闻亦斌:乘客人是很多的,有从上海来西塘旅游的,有我们西塘到练塘旅游,到朱家角旅游或者还有到上海去看病的,还有两地通勤的。

上海市民 蔡女士:我是上海的,房子买这边我就为了养老,这里空气好,喜欢这里。

从2018年长三角政务服开始探索“跨界”合作以来,截至2023年7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设立567个跨省通办窗口,实现41个地市全覆盖,打造了152项跨省通办服务事项,全程网办超677万件。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